6月26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江生态足迹寻访团”师生一行,走进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试验研究基地,深入探寻科技力量在长江保护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基地主任李东兵、研究院团委副书记李媛、铁心桥(含滁州)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苏冬林、河流海岸研究所副高级工程师张功瑾等专家参与本次会议。

校团委书记杜捷涌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此次寻访团聚焦“长江大保护十年成效”的行程与使命。

李媛向寻访团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院共青团青年工作情况,展现了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风貌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

张功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专题报告。他从“长江的重要性”“长江与我们”以及“长江大保护的未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生态与经济战略地位,剖析了长江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未来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路径。报告中,张功瑾工程师一句朴素而有力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也许你能力有限,也许你的专业受限,但不妨碍你为长江大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勉励,也是对青年学子的号召。

报告结束后,双方展开了热烈的座谈交流。寻访团成员刘永豪就当前长江治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向张功瑾工程师请教,获得了专业而详实的解答。在交流活动中,学校团委与研究院团委围绕高校及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展开研讨,双方就如何深化青年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工作及推动青年群体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等核心议题交换意见,通过充分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为后续双方在共青团工作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座谈会后,在李东兵的引领下,寻访团实地参观了研究院试验研究基地的核心试验设施:
通航试验厅:重点观摩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技术模型展示,特别是提升式升船机的1:1仿真模型。通过专业讲解和动态演示,深入了解了这一世界级工程如何实现万吨级船舶高效翻越大坝的完整作业流程,同时系统学习了升船机从第一代到最新型号的技术演进历程与创新突破。


长江下游试验厅与白鹤滩试验厅:深入了解了针对长江下游复杂河势及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白鹤滩工程开展的精密水力学、泥沙运动、生态环境影响等试验研究。宏大的试验场景、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研究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寻访团成员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长江保护与开发的强大力量。



参观过程中,寻访团的郑新颖同学激动地说:“这次参观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和设备,而是守护长江的‘生态卫士’。回校后我要把看到的这些大国重器写进我的实践报告和同学们分享,让更多人加入守护母亲河的行动。”
此次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寻访之行,不仅让寻访团成员们了解了科技在长江生态修复中的创新成果,更探索出了一条清晰路径:长江大保护需要以科技为支撑,但技术的价值在于落地与应用。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将智能监测、生态修复技术等成果转化为流域治理的常态化工具;同时,通过数据共享与公众参与,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智慧守护网络”。保护长江不仅是修复一条河流,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方案。科技的力量,终须扎根于每一条支流的治理、每一寸岸线的修复之中,方能成就一江清水的时代答卷。